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二维码

微信号:urbanspace2016

Gregory A. Yager

Global Director of Urban Design

Senior Vice President

RTKL全球规划设计总监

资深副总裁


如何做好一道菜?首先掌勺者必须是个懂滋味儿的人,菜不能太咸太淡,要事先调好作料才行,而火候则见证了本人的修养功夫: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 另外,大厨的品位也要过关。一道菜应该能打通人的五感,所以,要选对餐具,比如浓汤盛放在深色的碗钵里更能挑起人的食欲,而摆盘也要懂得适当留白。做规划 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可能不考虑经济地理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一座城的本身发展到什么程度决定了社会能力和建设力。除此之外,现代的规划再也不像以前的粗放式 设计了:从一大块土地到一小片街区,见证的是规划的精细化,甚至细微到了一个建筑体本身……


^ 香港中环滨水区规划项目

没错,“做规划如烹小鲜”的时代已经到来,Gregory,从洛杉矶到上海:洛杉矶是他的家乡,中国更多而言是全新的挑战:大到区域跨度,小到语言差异,各自遵循着“本土”的规则,北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大人呷一口豆汁儿,小孩则在胡同间奔跑穿梭,三里屯等地拉开了夜生活的序幕,上海显得更精致包容,“螺丝壳里做道场”,就连建筑也是中西合璧的折衷风格,在Gregory看来,做城市规划,仅仅和图纸和数字打交道,是远远不够的。


——以人为刻度——

外行人提到城市规划想到了什么?一群戴着眼镜的人围着一张图纸指指点点,你就住在这张纸上的某一点,希望周围的绿化更多一点,交通更安静的同时马路更整洁。你以为就是一张图纸上的事儿?的确,普罗大众心中的规划就是规范、导则、法律法规——但已经过时了,只在平面上做规划只能算纸上谈兵了,现在规划的趋势便是这些图纸上的形象“立起来”了,这就是城市规划的新趋势——空间规划。以东京、香港和上海为例,三座都是大城市,东京没有香港给人拥挤和不舒服的感觉,香港是垂直发展的,密度很大,有一种高空坠落般的压迫感,曾经有名摄影师就走遍了香港,只选取一个角度:将镜头对准天空,摩天楼的轮廓线将天空围合成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而上海是另一个很好的案例,这里有2400万人口,却没有香港的紧凑感,过几条街你总能遇上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可能是一个洒满梧桐叶的路面,旁边开着几家咖啡馆,可能是老城厢里冒着热气的早点铺,路过的人会要几只葱油饼。


“在今后的城市设计规划项目中,我们希望可以以空间规划为更多的出发点,不是重复我们自己的设计,而是把它变成一个三维的方案。”


^ 苏州河总体规划

——从东北到上海——

东北正在经历一场寒冬。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青壮年都流向外省市,产业凋零。作为工业重地,东北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推手,然而现在却不得不经历经济大倒退和人才流失的命运。RTKL在上海刚设立办公室的时候,吸引了很多从武汉过来工作的年轻人。几年过去了,很多人纷纷返回家乡,因为在武汉能够找到同等机会,工作压力和生活开支更小。反观东北,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发展程度,但幸好它的底子扎实: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大的药厂和汽车公司,并且欣喜的是内部已意识到现在是内生型的发展,而不是依托外面的资源。


上海,拥挤、繁华、精致、市井……似乎任何一个元素加诸于它都没有违和感:你要大气的八车道,它有,你要梧桐掩映的小路,它也有;它让人趋之若鹜,但也有人来了又走,逃离它的人抱怨“魔都”带给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留下来的人,在一座座咖啡馆,一条条林荫道,流连忘返。


“上海的规划走在世界前列。”当你在感叹上海为何还是那么拥堵时,它已经在多中心的发展道路上了:除了黄浦静安徐汇的中心地带,五角场和新江湾城正渐渐成为副中心,舒缓市中心的压力。如果无论如何也要住在市中心呢?50年代美国建造了高密度的联排房,类似于现在的廉租房,很多经济条件欠佳的人住在里面,虽然去市中心相对于郊区更方便,但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所以现在美国政府又把这些廉租房、公租房全部拆掉变成新式社区了。


“上海早就是多中心,只是它需要时间发展。”陆家嘴外滩是上海的CBD,虹桥CBD以后也是,还有花木和真如,假以时日,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以后,它可以吸纳不同的人。为什么还要人源源不断的要往市中心搬?公共配套和教育资源。对此市政府交出了他的答卷:静安和闸北合并。静安有优秀的教育资源,闸北有较大的地块,双方可以有个好的互补。


日本的商业中心都是以车站为中心形成的,比如新宿站,它有很完整的商业体系,因为它很好的缓解人流分散问题,上海也在往这方面走。


^ 杭州新天地

——扁平化城市——

最近,北京作为首都又上了知乎的热门话题。“为什么会出现环北京贫困带和长三角百强县现象?”每年冬天准时光顾的雾霾让津京唐地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去中心化的,上海就是去中心化的城市;一类是中心化城市有北京、巴黎、华盛顿,伦敦,他们都是属于吸纳的,自然而然地聪明的或者知识性人才、带有财富的人会被吸纳进来,它是强中心的一个城市。长三角有点像荷兰阿姆斯特丹那些城市,它是比较均质化的发展,更扁平化,包括区域,大学的位置和交通枢纽的位置都是比较扁平化的分散。今后的发展趋势不是一个集中的大核心,而是多中心更扁平化的情况,其实跟网络发展是一样的。


长三角的富庶其实延续了历史的发展,江南地区自古是鱼米之乡,每个城市都有多样性、独特性。比如苏州、杭州是不同的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就非常丰厚。而北京,“紫禁城”本身就存在于那里,“城墙式”的一个都市,一个中心。它的发展是从中心开始一圈圈辐散,到了五环,也许未来的六环、七环,辐散的量肯定会越来越弱。不过目前的趋势是,天津作为北京的另外一个兄弟,作为港口城市的功能越来越发达,它是相对于北京的另一个磁环,会带动它连线城市的发展,这也是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思维,因为单核心的辐射会衰减的。


“逃离北上广”,每逢佳节,总有一批带着梦想的年轻人折返家乡,因为梦想在生活开支上变得不堪一击,有很多人退而求其次前往二三线城市发展。二、三线城市最大的问题是怎样避免千城一面。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必须成为纽约曼哈顿东京,京都古朴,杭州娴静。最怕忘记自己本身的资源是什么,没有因地制宜去发展。



——建筑明星化?——

从一名规划师,同时又是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进,什么时候可以退。什么时候这个建筑就是背景建筑,烘托空间的;什么时候这个建筑是地标性建筑,要明确你在城市的定位,和地方文脉之间的关系。

大到一座城,小到一幢房,规划者就像在炉灶上摸索——再精细点儿,一块广告牌可能就毁了一座建筑。建筑的广告和建筑应该是是一气呵成的,配上合适的颜色和位置。但如果广告是四处乱贴的,颜色各种各样,建筑将变得非常糟糕。这样一想,一个真正优秀的规划师,或许也有可能真的会成为一个出色美食家吧!


首页
分类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