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二维码

微信号:urbanspace2016

09b_20030325W015M032副本.jpg

从道家庙宇到融合了文艺复兴风格的西式教堂,自明嘉靖三十二年便与西方文化“接壤”的澳门,成为了古代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桥头堡。行走在澳门的历史街区,周边各色各样的老建筑环绕,俨然一本中国本土文化与葡萄牙殖民文化不停对峙、又携手前行的“进化史”。

 

——从渔村到堡垒——

270558653副本.jpg

葡萄牙人初来澳门之时,澳门半岛不过是一个人口稀少的渔村,其中有古祠堂一间,这便是这片土地全部的人工造物。如今的澳门,已经没法看到当时渔村的原始风光,但葡萄牙人定居后的澳门城市格局演变,却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当时澳门的土地面积不过10.17平方公里,但具备了一座欧洲标准城市的格局——上城区和下城区。下城区,主要作和平时期的生活和起居之用,而上城区则作军事防卫作用。如今著名的大炮台和大三巴牌坊,就属于澳门曾经的上城区。

 

——远离欧陆的文艺复兴——

24副本.jpg

被称作“澳门半岛会客厅”的议事亭前地背依民政总署大楼,该建筑的前身便是建于18世纪的澳门市政厅。自这座葡萄牙风格建筑于1784年落成之后,议事亭前地地区就逐渐成为了澳门半岛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直至今天。

时值葡萄牙“素淡风”末期的民政总署建筑风格独特,既不同当时文艺复兴“巴洛克”的矫饰,也非“洛可可”那般雅盛,它展现出的是葡萄牙对本国文化的执着,和作为一个欧洲边陲国家将文艺复兴的冲击融入本国文化,并保持自己显著建筑文化特征的能力。

 

——中西合璧的神圣殿堂——

25副本副本.jpg

与民政总署南北相望的便是著名的宗教建筑“板樟堂”(玫瑰圣母堂)。始建于1587年的“板樟堂”最初只是以简陋的樟木板搭建,直至18世纪才成为现在的模样。“板樟堂”的历史较澳门市政厅更为久远,其蕴含的葡澳融合也更加丰富。

如今纤细柔美的“板樟堂”不仅较同时期的欧洲宗教建筑外立面颜色更活泼轻盈,其亭亭玉立主要来自于建筑所采用的畸变“艾奥尼柱式”。在柱头和柱式比例上的畸变,源于当年远离欧洲的葡萄牙神职人员对本土宗教建筑的残留记忆。正是远离欧洲传教与本地工艺的融合协作,造就了这栋活泼的宗教建筑。

 

——前世五行缺水的跨界产物——

DSC01012副本副本.jpg

在1601年,圣保禄教堂破土动工之际,它便已经是一栋跨界建筑,因为其主设计师卡罗尔·斯皮诺拉是一位神职人员而非建筑师;它的施工人员也多数是工匠和画师,而非专业建筑工;参与设计、施工人员的国籍更是跨中、葡、日多国,使圣保禄教堂成为了多国文化的交织产物。

圣保禄教堂的“五行缺水”实在令人遗憾,1835年的一场大火,令如今仰望它的人们终究再也无法看到教堂内色彩斑斓的“圣母生天图”及中西合璧的建筑结构。但当年作为装饰用的教堂花岗岩前壁却巍然屹立数百年,兢兢业业地继续自己的布道使命,直至最后。



首页
分类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