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二维码

微信号:urbanspace2016


“城市,是地方,是景观,是生活方式,也是氛围;摄影,捕捉现实,也表达摄影者的所思所想。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影像,由于视角、时间或者场景的变化而具有了不同的意义。”

 孙施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本次"城市时代"影展参展作品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紧扣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的主题,反映当下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现象、问题并引发对此的思考。参展者包括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也有教师、自由职业者等。


——成文军——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十六年来在全国范围对室外大型毛泽东塑像进行考察并对其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拍摄并撰写了上万幅图片和数十万字采访手记,《南方人物周刊》称其为“拍摄毛泽东塑像第一人”。新华社特稿部、《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南都周刊》、《凤凰周刊》、香港《South China Morning Post》、《阳光时务》、美国NBC(全国广播公司)、凤凰卫视等媒体对其研究工作予以报道。2011年底应邀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做毛泽东塑像专题图片展览和相关的学术讲座。出版有《毛泽东塑像》《图说毛泽东雕像》图书。

 

作品阐述:

《太阳照常升起》

将巨型毛泽东塑像视为城市公共雕塑,和特定的社会状况所繁生的文化形式,以存照的方式纪录其形态、现状以及人与塑像的关系。


——范新宇——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目前在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任教。长期从事建筑理论研究与建筑工程设计实践。摄影业余爱好者。

 

作品阐述:

《快速建设中的辽滨体育中心》

拍摄地点:辽宁盘锦市 拍摄时间:2012年

位于辽宁盘锦市的辽滨体育中心是为2013年全运会而兴建的大型体育场馆。基地位于辽滨填海区,地质状况复杂,施工条件严酷,技术要求很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其施工周期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各个季节都有同样快节奏的施工,其迅速成型已经成为体育建筑建造的极限。


——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1986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城市规划硕士学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作品阐述:

《地标的表情》

我们都说城市是有生命的,而建筑也是有生命的。没有了建筑,便不会再有城市;而城市衰败了,再伟大的建筑也抵挡不住时间的侵蚀。很显然,这两者是密切相关联的,但是,这两者间又是如何关联的呢?城市地标这个特殊的建筑物,奇妙地把两者结合到一起。因为地标的各种表情,跟城市的情绪是紧密相关的。这组图片试图想表达他们之间的这样一种相关联状态。小蛮腰是广州的地标,它代表城市与外部环境进行对话;它表情丰富,喜庆的时候带给市民欢乐,当城市逐步入睡时,它宛如城市的夜航灯。平日里散发出的光影宛如城市文明在向人们发出召唤,而人们在不断地涌入和融入城市,聚集在城市的光环下。


——倪黎祥——

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同年进入广州日报社,摄影记者。

2013年至今,供职于苏州日报,摄影记者。
2011年获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最佳景观作品奖。
长期关注城市变迁、文化保护等人文纪实题材。

 

作品阐述:

《杨箕祠堂》

       杨箕村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典型的城中村,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正式拆除。随着原住民的搬离,密密层层的“握手楼”轰然倒下,半年之后的杨箕村已成一片废墟。

       由于经济赔偿等问题,姚、李、秦、梁四姓氏的7座祠堂仍留在原地,她们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饱受风吹日晒、雨水洗刷,加上拆迁过程中的人为“失误”,祠身已残破不堪。随着清拆工作的推进,碎砖瓦砾不断在祠堂四周堆积,并一层层涨上来。而杨箕地块周围早已是大厦林立,隔着广州大道便是广州的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如何惋惜,这一残存的城市文化命脉和人文景观也将断绝。

        我从2011年初开始关注杨箕祠堂,试图用景观摄影的方式,为杨箕祠堂立像。通过一个个荒诞而真实的场景,展示城市现代化对宗族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消解。


——唐浩武——


江苏无锡人,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2004年  “武夷山国际摄影周”,获“人类摄影进步奖”和“时代经典影像奖”

2006年  北京宋庄美术馆“天地间--现实主义的记忆”摄影展

2007年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风景的背后”个展

2008年  北京皇城艺术馆、德国柏林FOTOBILD国际影像艺术博览会“看·中国”摄影展

2008年  法国巴黎国家建筑与遗产之城“梦想中国 现实中国”展览

2009年  2009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群展《嗨,亲爱的:两个人的存在》并获丽水摄影大奖

2010年  北京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景中之境”艺术展

2011年  北京当代艺术馆“黑白现实主义文献展第二回“

2011年  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群展《异江南》

2011年  第七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他境》个展

2011年  新加坡Old School摄影中心《行行且止》五人展

2012年  无锡苏珈美术馆《无边的疆界: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展》

2012年  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他境》获优秀奖

2012年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暗自发光》个展,并获优秀摄影师奖

著作2011年 《纸上记录片-农民工》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

 

作品阐述:

《弄堂碎语》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有现代物质文明让我们看得更远、飞得更高、跑得更快、过得更舒适,与古人与比,我们无疑是有神通。但在享受高度的物质文明的时候,我们却渐渐发现我们已经离不开这些物质,一旦离开你就会感觉不爽、不习惯甚至烦恼或痛苦,其真相就是我们被这些“幸运”左右了,我们被物质俘虏了。

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物的追求超过了对于人生追求的本身,因此一切喜与悲与“物”相关联,而与真正的“我”无关。对于人的价值也常以有无“交易”来衡量。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实用和冷漠,同学同事只是同室相处的人,而不是伙伴;街坊邻居只是彼邻而居,可老死不相往来;亲戚朋友只是血缘和酒肉联系,却并无真心相系。疏离感已被我们漠然接受而成为许多人的常态心理。物质或正成为我们的痛苦之源。

当我回看2003年前后拍摄的无锡长庆路、夹城里、惠山直街等弄堂的黑白照片时,又让我感觉快乐是那样简单,虽然照片中的生活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我们内心的变迁却远远大于物质上的改变。那种心中的宁静与快乐,是与高度物质上开出的喜悦之花不同,它不会因为物质上得到更多而孤寂,也不会因为失去更多而失去自我。这些影像带给我们信息,或许能够带领我们返回“那时那境”来思考我们“此时此境”的困顿。


——陶滔——

洲联国际总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作品阐述:

《城市时代》

       无可置疑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彩蝶翻飞舞姿变化非常快。钢筋水泥覆盖了青瓦台,平方米搭建的天际线每天都在改,房子是这个时代的梦中情怀。

       乡里乡亲的蜜意早已经被车轮抛弃,没有了亲密的邻居却无法回避,昨天的钱家今天姓李。回到后街可能还有些许儿时的记忆,可是乡下人回到乡下已经不是了自己。

      无奈的城市时代!

      生长的年轮一圈一圈地画着已经到了第七,平地高楼一层一层砌着盖着想的是摸摸天上的彩云。有人说不能拆了盖,有人说要盖要便宜卖,有人要拆旧盖出新时代。

      我用相机记录着这个时代的痕迹,怕我的世界消失在这个翻飞的现实里。末班的地铁疲惫地等待明天的拥挤,女孩儿看着女孩儿可能想的是明天的自己在深巷中相遇。清晨的欢乐海洋是蘑菇云下空旷的花岗岩大地,只有在静夜的霄云中看窗外城廓迷失在灯火阑珊的梦里。

      城市时代,你如何规划你自己?


——席子(席闻雷)——

自由摄影师,1969年10月出生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曾供职于麦肯光明等广告公司,现为自由职业。

2007年开始摄影,以记录上海城市变迁,近代历史建筑,石库门等民居建筑,以及生活在弄堂中的人们为主要题材,作品多次刊登于各报刊杂志

2010年5月  两幅作品入选刘香成等主编的《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一书

2011年4月 于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消失的董家渡”【艺术夜生活】摄影作品放映及现场交流活动

2012年3月 出版《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一书(姜庆共 合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于上海图书馆主讲: 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2012) :海上风景-漫步石库门

2013年1月 为《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一书担任部分摄影 ( 华霞虹/乔争月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品阐述:

《上海的另一夜系列:夜之魔都变迁》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背上脚架游走在这个都市的每个角落、弄堂、亦或登上高楼的屋顶,企图曝光另一个魔都,一个璀璨的霓虹灯火辉映下的城市变迁瞬间。


——俞斯佳——

同济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

参与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地区规划,世博会规划、外滩城市设计和昆山城市总体规划等重大项目,并担任上海对口援助新疆喀什地区规划团队总领队。

 

作品阐述:

 《喀什人》

“对口援助新疆喀什的规划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三年中,我们深入到受援的各个地县乡镇,在那里,建设保障房,建设学校,建设医院,建设工厂,建设新农村,整治环境,扶持农业,以我们的视野,我们的价值观,改变着当地的一切。我们接触到很多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那些善良朴实又有些陌生的人们,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喜悦,有的忧伤,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能真正地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能真正地帮助到他们,能真正地使他们和我们一道,审视未来的改变,这才是我们去的价值。”


——郑川——

1989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系

1989年进入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至

2007年参加了第三届宁波青年艺术邀请展

2010年、2011年入选第十、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11年获候登科纪实摄影提名奖

2012年获国展纪实类优秀奖

作品刊登在《中国摄影》、《摄影世界》、《青年视觉VISION》、《看天下》、《人民摄影报》等杂志报刊。

作品阐述:

《异化》

        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尼采我们不能在视觉上看到人的思想,却能拍摄到思想的各种物化形式,城市景观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它们真正的意义不仅仅是表层的造型,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和内在的含义。当今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人们在欲望中迷失,在奔跑中出轨,混乱的价值观催生出怪诞的建筑形象,它们有些是为了炫耀暴发户的身份、有些是超级城市形象工程、有些是外国著名建筑的山寨模仿,更多的则体现出国人对金钱的膜拜、对权力的依赖、以及信仰的混乱、大众审美的殖民化、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等等。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建筑已经从单纯的空间实用功能异化为一种身份的表述和价值观的表现。时间的流逝也许能慢慢改变人们的观念,但那个时代留下的城市景观却永远述说着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后记:我在南昌八一大桥旁的“白猫黑猫”雕塑旁驻足很久,这是一个少有的把一种理论进行视觉化表述的例子。过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难道只有不择手段抓住老鼠才是一只好猫吗?)


——周中工——

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任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现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摄影作品曾参展大理国际影会、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作品阐述:

《大学生城》

所谓“大学生城”,乃是人们对广州大学城的一种戏称,这是因为——广州大学城只有部分高校配有少量的教师公寓,在这里工作的2万多名教职工,绝大部分仍住在市区。老师们白天来上课,晚上就坐班车回家了,大学城变成了“大学生城”,只有学生没有老师。另外,广州大学城远离市区,地处孤岛,四面环水,岛上除少量村民外鲜有外人,社区人群结构单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导致学生与社会的隔离,大学城不仅仅是“大学生城”,还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城”。每逢寒暑假,绝大部分学生回家,大学城益显空旷和冷清,甚至变为一座“空城”……

所以,广州大学城虽大(是中国目前已建成的最大的大学城,规划面积约43.3平方公里,总投资约200亿元),环境优美,硬件设施一流,但因为缺少人气,尤其是大学的氛围,在很多人的心里,它只是一座“大学生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