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二维码

微信号:urbanspace2016


1241.png


黄晖

东华大学公共艺术专业特聘教授

东方财经艺品生活特聘嘉宾主持

新艺经艺术研究院院长

上海万科商用地产文化管控顾问


引言:从长期来说,公共艺术是改变千城一面的最佳手段,而这样的目的就是从每一个微小型节点,每一个微空间的公共艺术植入开始的。随着国内公共艺术不断地平衡“在地性”(地域特征)和综合国内外经验,相信中国的城市更新也必将会寻找出一条全新的,适合中国城市的差异化路径。


怎样的城市才有历史?这些历史又是如何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更新中记录下来的?你或许会说是建筑,或许会说是博物馆,但真正的历史是存活在每一寸土地上、每一个微空间中,那些鲜活又渐渐模糊的片段,汇合到城市的公共领域,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地传递。而公共艺术的发展恰好担当了传递者和见证人。随着微空间的营造逐渐被关注,微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也逐渐走入了焦点。

在对于微空间的营造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于城市规划中所设“微节点”的营造。对于这些节点,最初的设想当然是功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生态因素逐渐被重视;如今,营造这些微节点、微空间的规划师,面对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更希望延续城市的历史,关注“微节点”区域中的人的文化情感,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意义非凡,在公共微空间的塑造中,也是同样如此。

公共艺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并不均衡。对公共艺术成熟度的判断则是公共艺术立法。1959年美国费城首次提出艺术百分比计划,可看作是公共艺术立法的先例。此外,东西方国家在公共艺术实践中,也有不同的偏向。西方国家的公共艺术更注重对于社会问题和热点的讨论,有时甚至策划成一次公共事件。亚洲国家的公共艺术起步较晚,却有自己明确的特色,那就是更多倾向于空间的视觉美化。

中国的公共艺术,正在探索融合之路。依据城市规划中“公共场域”空间,进行审美普及和城市思考。保证艺术形式的公共交流通畅,同时具备一系列的艺术内涵,具有多层次审美体验和公共话题性,使商业繁荣、情感依存、人民自豪。以公共艺术借助微空间载体对传统的城市更新进行反逼,逐渐让城市从每一个微型节点(微空间)开始,让文化之美和发展反思,引领一条更合乎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公共艺术是改变千城一面的最佳方法。随着国内公共艺术不断平衡“在地性”(地域特征)和“宽域性”(地球村)的探索,相信中国的城市更新也必将会寻找出一条全新的,适合中国城市的差异化路径。


首页
分类
商城
我的